nostalgica 发表于 2004-12-31 12:50:32

【分享】航天的名词解释(中英对照)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通信卫星(communication satellite)
侦察卫星(reconnaissance satellite)
实时传输照相侦察卫星 (real-time transmission photo-reconnaissance satellite )
预警卫星(early warning satellite)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地球资料卫星(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测地卫星(geodetic satellite)
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小卫星(small satellite)
载人航天(manned spaceflight)
空间站(space station)
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
运载火箭(launch vehicl— LV)
小型运载火箭(small launch vehicle)
单级入轨运载火箭(single-stage-to-orbit rocket — SSTO rocket)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geostationary satellite orbit)
太阳同步轨道(sun synchronous orbit)
光学跟踪测量系统(optical tracking and measur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部署的一种卫星无 线电定位、导航与报时系统,简称GPS。它由导航星座、地面台站和用户定位设备三部分组成。导航星座包括24颗 卫星,其中21颗卫星是工作星,3颗作为备用星,它们分布在6条轨道上,轨道高度约两万公里,倾角55°,运行周期 为12小时。这种分布方式可以保证世界上任何地点的用户至少能同时接收四颗卫星播发的导航信号,实现三维 精确定位。每颗卫星以1575.42兆赫和1227.6兆赫两种频率为军事用户播发加密的高精度导航数据(称P码),定位精 度可达到15米,测速精度为0.1米/秒,授时精度为100纳秒;同时以1575.42兆赫的频率为民用用户播发精度较低的 导航数据(称C/A码),定位精度为100米。GPS的用户设备简称GPS接收机,由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组 成,能同时接收四颗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经过对信号到达时间的测量、数据解调处理和计算,得出用户本身位 置的三维坐标和运动速度。GPS的主要用途是为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三军部队及其武器装备、低地球道上的军用卫 星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在海湾战争中,当时的导航星座尚未部署完毕,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临时配备上万台 GPS接收机,利用当时在轨工作的15颗卫星,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坦克编队、扫雷部队、后勤运输车队定 位导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GPS系统的应用范围还在继续扩大,所有的美国军用飞机、舰船、地面车辆、 武器系统,以及单个士兵都将成为它的用户。同时GPS系统也是世界民用定位导航的主要手段,许多国家正在为 此大力进行开发与应用研究。

通信卫星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通信卫星是用作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 卫星,是卫星通信系统的空间部分。它转发或发射无线电信号以实现地面站之间或地面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 ,可传输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和数据等。卫星通信的突出优点是:1.覆盖范围大,通信距离远一颗静止轨道 通信卫星,可覆盖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能供相距一万七千公里的两地面站直接通信。在赤延上空等距离地布置 三颗静止轨道卫星,即可实现除南北两极地区以外的全球通信。2.通信容量大目前,一颗卫星的容量可达数千路 以至上万路电话,并可传输高分辨率的照片和其他信息。3.传输质量高卫星通信不受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影 响,且不易受自然或人为干扰,以及通信距离变化的影响,通信稳定可靠。4.机动性好卫星通信可作为大型地面站 之间的远距离通信干线,也可以为机载,船载和车载的小型机动终端提供通信,能根据需要迅速建立同各个方向 的通信联络。卫星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的重要手段,在军事指挥控制上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信卫星的种 类较多,按服务区域不同,通信卫星可分为国际通信卫星、国内通信卫星、区域通信卫星;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军 用通信卫星、海事通信卫星、电视广播卫星、数据中继卫星等。军用通信卫星又分为战略通信卫星和战术通信 卫星,前者提供远程直至全球范围的战略通信,后者提供地区性战术通信和舰艇、飞机、车辆乃至单兵的移动通 信。目前国外已经建立军用通信卫星系统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北约组织。典型的 军用通信卫星有美国的“国防通信卫星”、舰队通信卫星”、军事星”,俄罗斯的“闪电”、“虹”、“地平 线”等,英国的“天网”,法国的“电信”和北约的“纳托”等。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曾使用11颗不同的通信卫星 为战场提供通信服务。通信卫星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卫星间通信链路和向高频段扩展;发射造价低、性能好的 低轨道小卫星群;大力发展卫星移动通信和直播电视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将进一步提高保密性、抗干扰性、灵 活性和生存能力。

侦察卫星

(reconnaissance satellite) 侦察卫星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 ,它利用光电遥感器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从轨道上对目标实施侦察、监视、跟踪,以搜集地面、海洋或 空中目标的情报。侦察设备记录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信号,用胶卷、磁带等存储于反回舱 内,在地面回收,或者用无线电传输方式实时或延时传到地面接收站。收到的信号经处理、判读,提取有价值的 情报。侦察卫星是军用卫星当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卫星。同时他侦察手段相比,卫星侦察有如下优点 :1.范围广侦察卫星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在同样的视角下,卫星所观测到的地面面积是飞机的几万倍。2.速度快 在近地轨道上的侦察卫星,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可绕地球一圈,这更是其他侦察工具所无法比拟的。3.限制少卫星 的飞行,不受国界、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可以自由飞越地球任何地区。因此,侦察卫星能获得其他手段难以 获得的情报,对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均有重要作用。侦察卫星自195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些 国家获取情报的最有效工具。根据侦察的任务和设备的不同,侦察卫星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 、海洋监视卫星、预警卫星和核爆炸探测卫星。照相侦察卫星利用光电遥感器拍摄地面图象;电子侦察卫星装 有无线电窃原设备,搜集电磁辐射情报;海洋监视卫星用于探测、监视舰船和潜艇活动,侦收、窃听舰载雷达和 无线电通信信号;预警卫星用于监视和跟踪敌方弹道导弹发射,在战争中为反导系统提供目标信息;核爆炸探测 卫星用于探测核爆炸。侦察卫星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侦察设备的分辨率;扩大对地侦察覆盖面和覆盖次数 ;从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增强生存能力以防御反卫星武器的攻击。

实时传输照相侦察卫星
(real-time transmission photo-reconnaissance satellite ) 美国和前苏联早期发射的照相侦察卫星,在卫 星上装有大型胶卷盒。拍摄完了之后,回收胶卷盒,然后把照片洗印出来,才能进行判读。这样所得到的已是几 天甚至十几天前的情报,无法掌握最新情况。而且,胶卷用完,卫星就毫无用处。遥感技术、数据处理和传输等 技术的发展,使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卫星拍摄的图象能立即传回地面,随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这就是实时 传输照相侦察卫星。这种卫星通常利用电荷耦合器件、合成孔径雷达等先进的光电遥感器摄取地面图象,通过 图象扫描、放大、读出变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变成数字信号,利用数字通信技术,把数字化 的图象信息传回地面。但卫星是绕地球旋转的,当它转到己方地球站视距之外时,仍不能实时收到信号,于是又 出现了数据中继卫星。它类似于地面长途通信用的微波接力站,把几颗数据中继卫星送入一定的轨道,当照相侦 察卫星不在地面站上空时,通过数据中继卫星接力,同样可以把情报及时传回地面。所以,实时照相侦察卫星要 真正做到“实时”,除了侦察卫星本身要有实时数据传输能力以外,还需要有中继卫星的配合。实时传输照相 侦察卫星是卫星侦察技术的一大变革,它能够把侦察到的情报实时或近实时地传回地面,使情报机构随时掌握 侦察对象的最新动态。而且,它一般不用胶卷,可以长时间进行连续不间断地侦察。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实 时传输照相侦察卫星的国家,1971年发射的“大鸟”照相侦察卫星兼有胶卷回收和实时传输双重功能。此后发射 的实时传输型侦察卫星有KH-11照相侦察卫星及其改进型先进KH-11卫星和“长曲棍球”雷达成象卫星。前苏联1982 年底以后发射的照个侦察卫星、以色列1995年4月发射的 “地平线”3号卫星、法国1995年7月发射的“太阳神” 1A卫星,都属于实时传输照相侦察卫星。此外,一些国家的地球资源卫星如美国的陆地卫星、法国的“斯波特” 卫星、日本的地球遥感卫星、印度的地球资源卫星、加拿大的雷达卫星等,也具有实时传输遥感数据的能力。

预警卫星

(early warning satellite) 预警卫星用于监视、发现和跟踪敌方弹道导弹 发射的一种军用卫星。卫星上装有多种遥感器,用于探测火箭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在别国的弹道导弹和航 天运载火箭发射后几十秒钟甚至几秒钟就能捕获到目标,发出警报,是监视外国弹道导弹攻击、试验和航天发射 的主要手段。预警卫星上的遥感器通常有红外探测器、电视摄像机和核辐射探测器(X射线、γ射线探测器、中 子计数器等)。预警卫星的运行轨道主要有地球静止轨道和大椭圆轨道两种,一般由多颗卫星组网以实现全球 范围的监视。美国从50年代以后期开始研制预警卫星,70年代初开始发射与部署称为“国防支援计划”的预警卫星 系统,到1994年初共有五颗卫星在轨工作,其中两颗位于印度洋上空,用于监视俄罗斯、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发 射,另外三颗位于太平洋中部和南美洲上空,用于监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潜地导弹发射。在海湾危机和海湾 战争期间,美国使用两颗预警卫星监视伊拉克“飞毛腿 ”战术导弹发射,可向以色列居民和部署在沙特的部队 提供4~5分钟的预警时间,而“飞毛腿”导弹的全程飞行时间为7分钟。由于这些预警卫星原是用于监视战略 导弹的,不适于对战术导弹发射提供预警的要求,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为适应冷战后世界军事形势的变化,当前 美国国防部一方面研制新型预警卫星地面站,以提高对战术导弹的探测精度和可靠性,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传 递与报警;另一方面加紧研制能同时适应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预警要求的新型预警卫星系统。前苏联1972年开始 试验预警卫星,1976年开始发射称为“眼”的预警卫星,卫星部署在近地点600公里、远地点40000公里的大椭圆轨 道,到1987年完成九颗卫星组网全面投入运行;1988年开始发射“预报”号小轨道倾角同步轨道预警卫星,到1995年 初已有四颗卫星在轨,监视全球范围的弹道导弹发射。

气象卫星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从外层空间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 人造地球卫星称为气象卫星,它是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上携带有多种气象遥感器,能接收和测 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与微波辐射,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 复原绘制成云层、地表和洋面图,经进一步处理,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在气象卫星问世以前,气象工作者利 用地面气象站、气球、飞机和火箭进行气象观测,但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无法观测到,而洋面上的气象变化对 全球气象影响很大。气象卫星观测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灾害 性天气如热带风暴的预报更具有重要作用。气象卫星按所在轨道可分成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也称“极 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全球表面巡视两遍,可以获得全球 气象资料。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高悬在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处固定位置,可覆盖地球近五分之一的地区,实时将数 据发回地面。均匀配置四颗这样的卫星,就能对全球的中、低纬度地区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连续监测, 但对高纬度(55°以上)地区的观测能力较差。这两类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全球气象资料。气 象卫星的数据传输有四种方式:①气象遥感仪器获得的原始数据向地面数据处理中心站传输;②遥感数据在卫 星数据经初步处理后向地面发送云图等气象资料;③遥感数据传到地面处理,再通过气象卫星向各地广播云图 等气象资料;④转发在面气象站、海洋自动浮标和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所得的温度、压力、湿度等环境资料 。自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 “泰罗斯”1号以来,迄今已发射气象卫星的国家和国际 组织还有: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中国和印度。气象卫星通常是军民共用的。为了满足军事上特殊需要 ,也有专门的军用气象卫星。美国和前苏联都发射过这类卫星,为全球范围的战略要地和战场提供实时气象资 料,具有保密性强和图象分辨率高的特点。

地球资料卫星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地球资料卫星是用于对地球上自然资料进行勘 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上载有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信号,发送给地面接收站。接收 站根据事先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判读,可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 信息。例如,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期波谱特性,可估算农作物的产量;根据地表辐射特征,可以判断出地下的 矿产资源等等。按照观测重点的不同,地球资源卫星可分为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地球资源卫星选用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所谓“回归轨道”,是指卫星在地面投影点(称为星下点)的轨迹出现周期性重叠,这样可 以保证卫星在基本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周期性地重复拍摄同一地面目标的图象。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高度为500至 900公里,倾角为97°或99°。它以太阳电池为主要能源,功率可达1000瓦以上。地球资源卫星获取的遥感图象信息 数据较大,卫星上需要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因为卫星并不总是处在地面台站的接收范围内 ,所以星上还备有数据存储设备,待飞越接收站上空时将数据发回。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 资源卫星“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后改名为“陆地卫星”1号),迄今已发射五颗。1978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海洋 资源卫星“海洋卫星”1号。法国自1982年以来已发射三颗“斯波特”地球资源卫星。前苏联的地球资源卫星混 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有关地球资源的情况,对于发展国民经 济有重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水文、地质、探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测地卫星

(geodetic satellite) 测地卫星是专门用于大地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 ,用于测定地点的坐标、地球形体和地球引力场参数,属卫星测地系统的空间部分,可作为地面观测设备进行目 标观测或定位的基准。用卫星进行大地联测,基线可以长达数千公里,因此位精度比常规大地测量网的精度高 一个数量级。测地卫星的主要作用有:①为全球大地联测提供统一的地心坐标系;②精确测定地球引力场参数 ;③测量平均海平面高度的变化,研究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并预测地震和海啸等。测地卫星按测量任务和方法 可分为几何学测地卫星和动力学测地卫星。几何学测地是利用卫星作为基准或控制点来进行大地测量。动力学 测地是利用已知卫星轨道参数或卫星瞬时坐标,根据轨道摄动理论获得地球引力场系数,定出观测站的地心坐 标。测地卫星一般采用一千至数千公里高的近圆形极轨道,以利于多普勒测速和激光、无线电测距。动力学测 地卫星采用一组具有不同倾角的轨道,这样可以获得全球性引力场异常及其变化的数据,从而提高对地球引力 场参数和地球形体的测定精度。美国、法国和前苏联都发射过测地卫星,除了科学研究以外,主要目的是为陆基 洲际弹道导弹和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提供准确的目标位置数据和地球重力场数据,输入到导弹制导系统的计算 机,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

遥感技术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 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 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 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 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 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象判读仪和数字图象处理机等。遥感技术广泛用 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在民用方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地球 资源普查、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 方面。遥感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提高遥感器的分辨率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研制先进遥感器、信息传输和 处理设备以实现遥感系统全天候工作和实时获取信息,以及增强遥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小卫星

(small satellite) 小卫星是指重量在500公斤以下而功能与同类型 大卫星相当的卫星。微电子、微机械、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卫星的体积、重量大大减小 ,而性能保持较高的水平。例如美国“观测镜”成象卫星,重量仅200~300公斤,在700公里轨道高度对地面目标 的分辨率达到1米,成象带宽度达15公里,工作寿命5年,功能相当于过去的大硎型侦察卫星。现代小卫星具有如 下特点:①研制周期短,一般不超过两年,大卫星要7~ 8年;②发射方式灵活,既能由小运载火箭单独发射,也 可以“搭车”方式随同别的卫星一起发射,或用一枚火箭发射多颗小卫星;③成本低,小卫星可批量生产,单颗 卫星成本低,发射费用也较低小卫星在应付突发军事事件时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例如,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 中,前苏联在69天内紧急发射了22颗小卫星,用于获取战场信息。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应急发射两颗小卫星,为战 场提供通信保障。小卫星今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用于军事,在民用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莫托 罗拉公司正在筹建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网,准备发射66颗称为“铱”的小卫星。

载人航天

(manned spaceflight)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航天器在太空工 作和生活的航天活动。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统称为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载 人航天技术是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向宇宙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 历史的必然。地球外层空间的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特殊条件,成为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源。载人航天技术 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均有重要的影响。载人航天器与通常的人造卫星有所 不同。为了保障人的安全,创造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条件,载人航天器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上面除有各种 航天器必备的系统以外,还有为人所需要的生命保障系统;②载人航天器的结构重量较大;③座舱密封可靠,环 境宜人,再入大气层时的防热措施有效。以上特点对航天器的设计制造、运载工具的推力和可靠性等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此外,人体对超重、失重条件的种种生理反应,则要求宇航员事先必须接受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凡 此一切都说明,从事载人航天活动,与发射一般卫星相比,技术更复杂,难度更大、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更多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个载人航天器“ 东方”号载人飞船。此后30多年来,载人航天技术获得迅 速发展。到目前为止,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已发射几十个载人航天器,其中包括载人飞船,天空实验室、航天飞 机和长期运行的载人空间站,乘坐载人航天器遨游太空的人数有310多名,俄罗斯宇航员创造了连续在空间站上 工作、生活439天的世界纪录。迄今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业已证实,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保障下,人在太空中不仅能 够生存,也能够有效地工作,例如进行科学实验,维修航天器上仪器设备,布放卫星,捕获、修理或回收在轨的卫 星等等。如同在地面一样,人在天上也有着机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空间站

(space station) 长期运行在轨道上、具备一定试验条件、可供 多名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称为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或轨道站。空莘站在轨道运行期间,用宇宙 飞船或航天飞机接送宇航员、运送物资和设备。空间站通常由对接航舱、气闸舱、轨道舱、生活舱、后勤服务 舱、专用设备舱和太阳能电池等几部分组成。对接舱有多个对接口,其中一部分对接口用于停靠接送宇航员和 运送物资的航天器,另一部分对接口为对接新舱体以扩大空间站做准备。气闸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出入空间站 的通道。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主要工作场所。生活舱是宇舱员进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后勤服务舱装 有推进剂、水、气源和电源等设备,为整个空间站服务。专用设备舱是根据飞行任务而设置的安装专用仪器的 舱体,它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构架,用以安装暴露于空间的雷达和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太阳能电池安装在空间 站舱体的外侧或桁架上,为空间站提供电力。空间站扩大了航天技术应用、空间资源开发的范围和规模,对国 民经济、军事和科学研究均有重大意义。已经实现的用途有: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地球资源勘测和国土普查,军 事侦察和大地测量,微重力环境条件下生产新材料的试验,微重力环境条件下高效、高纯药物生产试验,以及天 文观测。前苏联1971年4月发射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到1985年共发射七个。1986年2月发射“和平” 号空间站,其核心舱有六个对接口,两个用于对接运输飞船,四个用于对接其他专用舱体,包括“联盟”号载人飞 船在内总重123吨。1973年5月美国发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在完成使命后,于1979年7月11日坠入大气烧毁。目 前由美国牵头,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参加,合作建造“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04年建成 ,总重约400多吨,运行时间为10年。空间站进一步发展,将建成载人航天基地、空莘工厂或空间试验中心,用于 修理人造卫星,发射高轨道卫星和作为月球及行星探测器的中转基地,空间电站建设的后勤基地,新材料、新药 物等的试验和生产基地,空间武器的试验基地和空间作战指挥中心。

航天飞机
(Space Shuttle) 可运送有效载荷和人员往返于地面与近地轨道 之间,并能重复使用的带翼航天器。美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 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1982年11月首次正式飞行,以后又相继建造了“挑战者”号、“发现”号 、“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其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1986年1月28日发射后爆炸,现在还有 四架。前苏联研制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于1988年11月进行首次飞行,由于资金短缺,以后停飞至今。1985年1月 欧洲航天局提出研制“海尔梅斯”航天飞机计划,因经费不足于1992年取消。日本从1987年起开始研制“希望” 号小型航天飞机,计划于1999年进行入轨飞行试验。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由轨道器、助推器和外燃料箱三部分组 成,总长65.14米,各部分大体情况如下:1.轨道器是航天飞机的主体,形状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人们往往把它 称为“航天飞机”。轨道器尾部装有三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前端是驾驶舱,可容纳4~7人,中部有一个容积近300 立方米的货舱,可携带29.5吨重的有效载荷进入地球轨道,或把14.5吨的航天器从轨道上运回。轨道器能在轨道上 运行7~30天,可重复使用100次以上。2.助推器由两台平行安装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组成,位于轨道器双翼下、外 燃料箱两侧,每台推力为1300吨。助推器工作结束后,溅落海上回收,可重复使用20次。3.外燃料箱置于轨道器的 机身下面,内装液体推进剂,供轨道器三台主发动机使用。它是航天飞机上唯一不可重复使用的部件。航天飞机 除了作运工具或短期空间试验平台外,还具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它可在空间发射和部署通信、导航、侦察等军 用卫星,在轨道上维修卫星和把卫星带回地面,因此也可以攻击或捕获敌方卫星,还可实施空间救生和支援,进行 空间作战指挥和发射轨道武器等。

运载火箭

(launch vehicl— LV) 能够把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或其他空 间探测器送入轨道的单级或多级火箭,称为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多数为两级以上多级火箭。每一级都有推进剂 箱、火箭发动机和飞行控制系统,末级有仪器舱和有效载荷,级与级之间有级间段连接。有效荷装在仪器舱上 面,外面有整流罩,在火箭飞出大气层后,整流罩即抛掉。为了增大运载能力,大部分运载火箭的第一级捆绑有 助推火箭,数量根据需要而定。美国的“德尔它”、法国的“阿里安”和中的”长征”2E,都是捆绑式火箭。运 载火箭一般采用液体推进剂,第一、二级多用液氧、煤油或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末级用液氧、液氢高能推 进,称为低温液体火箭,技术比较复杂,目前只有美国、俄斯、法国、中国和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低温液体 火箭技术。助推火箭多采用固体推进剂,也有用液体推进剂的。运载火箭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入轨精度、火 箭对不同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运载能力指火箭能送入预定轨道有效载荷的重量,它随轨道高度和倾 角的增大而减小。运载火箭的发射而有专门的发射场。火箭从地面发射台垂直起飞,一般在十几秒钟后按预定 程序转弯,第一级火箭工作完毕后分离,第二级接替工作,直至末级火箭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目前拥有运 载火箭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以色列。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是俄罗 斯的“能源”号,它长60米,底部最大直径20米,重3000多吨,能将12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迄今为止运载 火箭均为一次使用的,成本高。一次发射,少的几千万美元,多的上亿美元。不能重复使用,资源浪费大。火箭专 家正在研究能多次使用的运载火箭方案,每次使用以后返回地面,像飞机那样经过简单的维修,很快又可再次使 用。

小型运载火箭

(small launch vehicle) 小型运载火箭是指低轨发射能力在1000公斤左右 的运载火箭。近几年来,随着小卫星的兴起,小型运载火箭行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美国使用的有两种小型运载 火箭:“金牛星”火箭和“飞马座”火箭。英、俄、德等国家研制这种火箭。小型运载火箭的技术比较成熟, 也可用退役导弹改装,因而造价较低,研制周期较短。在使用上小型运载火箭有两在特点:1.发射方式多样既可采 用传统的地面发射方式,也可用飞机带上空中发射。例如,美国的“金牛星”是从地面发射的,“飞马座”则用 B-52轰炸机带到空中发射。当前俄罗斯正在研制的三种小型运载火箭,其中一种采用空中发射。对于担负秘密使 命的卫星,从空中发射可以提高隐蔽性。2.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准备时间是指火箭从总装完毕到发射的时间,目 前,美国“飞马座”火箭的发射的准备时间为14天,“金牛星”火箭只有72小时。而一般的大中型火箭的准备时 间至少是以“月”为单位计算,例如法国“阿里安”火箭的发射准备时间为两个月。小型运载火箭的快速发射 能力,对应付突发事件意义特别重大,而且一旦地面发射设施遭到破坏,还可用空中发射方式发射所需的侦察、 通信等卫星。

单级入轨运载火箭

(single-stage-to-orbit rocket — SSTO rocket) 到目前为止,用于发射各种卫星及航天器的运 载火箭都是一次使用的火箭。航天飞机是一种较先进的航天运载工具,但只能部分重复使用,其中的轨道器在一 次飞行以后,要经过几个月的维修才能做下一次飞行。目前美国正在研究单级入轨运载火箭,要求火箭在每次 发射火后,经过简单的维修和补充推进剂,很快就能再次发射,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为此已提出三处方案 :垂直起飞/水平降落有翼体方案,垂直起飞/水平降落升力体方案和垂直起降锥体方案。美国麦·道公司1991年 开始研究单级入轨火箭,采用垂直起降锥体方案,称为“ 三角快帆”。火箭为上圆下方的锥形体,高38.7米,底部 边长12米,空重36吨,起飞重量460余吨,能把4.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1993年8月18日首次进行三分之一 缩比模型DC-X的发射试验。要实现单级入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必须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主要有:①新型 复合材料,以减轻火箭的结构重量,而强度要高;②火箭发动机重量轻、推力可调和可多次使用;③要像飞机那 样每次飞行后经过简单检测、维修,能很快再次飞行,火箭上还需要有故障自检和排除系统;④要能在指定地点 安全着陆。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orbit)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 )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简称同步轨道),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 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上看都像是悬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条轨道就称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公里。人 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是静止卫星。静止卫星的发射要比低轨道卫星难得多。其一,需要大推力 运载火箭;其二,卫星的发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高超的测控技术。发射静止卫星一般用三级火箭,卫星本身 还装有远地点发动机,整个发射过程要经过三次轨道变换,卫星才能到达预定的位置。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和第 二级首先把卫星连同第三级火箭送入100~200公里高的圆形轨道,称为停泊轨道。然后第三级火箭分两次点火 ,把卫星送入远地点在赤道上空约358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称为转移轨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运行过程中,由地 面测控中心控制,调整卫星姿态,在到达远地点时,指令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把卫星送入准静止轨道。卫星由地 面控制,经过一段时间飘移,最后定点在预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用经度表示,例如我国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 星是定位在东经125°。从以上可以看出,没有高超的火箭技术和遥测控制技术,发射不了静止卫星。目前世界 上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和日本等几个国家能独立发射这种卫星。因为静止卫星位于赤道上空,所以 它的发射场越靠近赤道越好,以便节省发射卫星所消耗的能量。例如在我国,静止卫星都是在西昌发射中心发 射而不在太原或洒泉发射中心发射,法国的卫星发射场建在赤道附近的法属圭亚那而不在法国本土,道理就在 于此。


太阳同步轨道

(sun synchronous orbit) 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是不会 变的,但会绕地球自转轴旋转。如果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速度 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即0.9856度/日或360度/年,这样的轨道称为太阳同步轨道。由计算得知,要做到这 一点,太阳同步轨道的倾角必须大于90°,圆形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度不会高于6000公里。之所以要发射太阳同步轨 道卫星,是因为它有独特的用途。我们知道,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在一天当中,太阳光照的方向和强度是不同的。 对于依靠光学仪器观测地面目标的卫星,要求每天都能在同样光照的情况下进行观测,这样便于判别目标的细 微变化,获得准确的信息。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就能做到这点,它每天都在同一时间飞经同一地点。因此 通过选择适当的发射时间,让卫星每天都在比较好的光照条件下飞经某一特定地区上空,就可以获取这个地区 的高质量信息。由于季节的变化,即使在相同的时间、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会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一 段不长的时间里,光照条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季节的影响不是大问题。倾角稍微大于90°的太阳同步轨道 卫星还可俯瞰整个地球表面。所以,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和照相侦察卫星一般都选用太阳同步轨道。

光学跟踪测量系统

(optical tracking and measuring system) 光学跟踪测量系统是武器靶场试验和航天发射 中使用的一种跟踪测量系统。它利用光学测量和成象原理,测量、记录目标的运动轨迹、姿态、运动中发生的 事件,以及目标的红外辐射和视觉(可见光)特征。光学跟踪测量设备通常由摄影机、跟踪或监视设备和数据处 理设备组成。多台设备通过适当组合,构成光学跟踪测量系统。光学跟踪测量系统主要分为三类。①弹道测量 设备,用来获取被测目标在空间随时间变化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是对航天器、武器系统进行鉴定的 改进设计,以及编制武器射表的重要依据,所用设备主要有电影经纬仪、弹照相机和固定摄影机。②姿态和事件 测量设备,主要有跟踪望远镜和高速摄影机,用来获取目标的飞行姿态和事件数据,如目标的滚动,俯仰和偏航, 以及发射时间、遭遇时间和脱靶量。③目标特征测量设备,用于对目标红外信号特征和可见光信号特征进行测 量。60年代以来激光、红外、电视等光电新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靶场跟踪测量提供了新手段,出现激光 雷达、电视跟踪测量设备和激光-电影经纬仪复合设备等新一代光学跟踪测量设备。这些设备保持了传统光学 跟踪测量设备测量精度高、目标影象直观和设备机动性好等优点,克服了传统光测设备需多台同时工作、数据 处理周期长的缺点,实现了单站实时测量。例如激光雷达根据激光束的方位角、俯仰角和激光测距,可确定目 标的空间位置,由距离随时间变化求得速度,由速度变化求得加速度,测量精度高。电视自动跟踪系统利用目标 与背景或周围物体的比较跟踪数据。光学跟踪测量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高激光雷达的作用距离,应用图 象识别和处理技术提高光学跟踪测量设备的捕获跟踪能力、测量精度,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光学跟踪测量系统 自动化程度,更好发挥系统的综合效能。

nudtqyliang 发表于 2005-2-25 17:17:45

monalisa 发表于 2005-3-8 16:44:41

xiehuisong 发表于 2005-3-13 21:07:45

xiehuisong 发表于 2005-3-13 21:11:01

lynn5188 发表于 2005-3-26 16:27:07

jimyang2008 发表于 2005-4-12 19:10:27

nostalgica 发表于 2006-7-28 22:46:08

原来是自己发的。太少了。

whitedicloud 发表于 2006-9-22 22:18:36

我想金山词霸应该会有这方面的专业词库

yts1 发表于 2006-9-23 12:29:10

谢谢分享!

原创相对论 发表于 2007-3-23 22:53:50

不错,这两天正要这个呢

zygsq 发表于 2007-3-25 20:43:57

金山词霸以前是有专业词库,但是没有名词解释阿

henanniu 发表于 2007-4-11 19:54:37

谢谢啊
很是需要的!

zzz_2 发表于 2007-4-15 19:09:05

挺详细的,多谢!

topgun08491 发表于 2007-6-7 23:07:50

呵呵,无意中看到你的帖,啥也不说了,顶你。

qincai 发表于 2007-6-14 01:04:29

好文,实用

davin1224 发表于 2007-12-11 10:19:28

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chuchu_sky 发表于 2008-4-10 15:27:44

原帖由 davin1224 于 2007-12-11 10:19 发表 http://www.simwe.com/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对于才开始看外文文献的人还是小有帮助的

孤灯渡漠 发表于 2008-5-27 03:46:32

保存下来学习一下,编程的时候很需要专业的翻译

nopq227 发表于 2008-6-4 21:35:39

留学澳大利亚

  家长可以从留学澳大利亚以下几个方面评估:首先,孩子要比较有主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学澳大利亚的学校气氛比较自由、宽松。学生学习完全靠自己主动,但学习任务并不轻,需要有很好的自律能力,有效地利用时间。其次,孩子本人是不是个性上比较成熟、自律,有较强的主动性。澳大利亚国家的学习环境与中国教育完全相反,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很容易迷失方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航天的名词解释(中英对照)